你知道吗?4月17日,青岛国信集团建造的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“鲁即渔养60617”在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正式交付运营。这艘巨无霸不仅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进入标准化量产阶段,还为构建“蓝色粮仓”提供了工业化解决方案。说实话,这事儿可不简单!
这艘船长244.9米,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,集成160项创新技术,实现全流程90%机械化作业,年产大黄鱼等优质鱼类3600吨。你发现没,这种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球都是领先的。其独创的“船载舱养+智能决策”模式精准调控养殖环境,自动化水平提升45%,人力成本降低20%。
举个栗子,传统海洋养殖方式受制于自然环境和人的因素,产量和质量很难保证。而“鲁即渔养60617”通过智能化、机械化的手段,大幅度的提升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。比如,在恶劣天气下,传统的网箱养殖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,但这艘船能够最终靠智能系统调节养殖环境,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。
作为“国信1号”的升级版,“鲁即渔养60617”的交付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。预计到2025年10月,将形成“三船联动”产业格局,为千亿级深远海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核心动能。划重点,这不单单是技术上的突破,更是对海洋资源利用的一次革命性变革。
山东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省份,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山东海洋资源丰富,海岸线万平方千米,与全省陆地面积基本相当。近年来,山东将海洋作为高水平发展的战略要地,海洋经济新动能不断积蓄,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二位。
除了“鲁即渔养6.617”,山东还有许多其他海洋经济项目也在稳步推进。比如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的三文鱼养殖基地“经海002号”,面积相当于一座学校操场。今年夏天之前,公司CEO郭福元的心情一直很忐忑,担心大规模养殖的三文鱼能否成活、能长多大、能否被市场接受。但通过不断尝试,他们探索出三文鱼“陆海接力”养殖模式,最终成功捕捞了600吨三文鱼,成活率超过96%。
随着近海养殖逐渐趋于饱和,深远海养殖已成为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。围绕打造“蓝色粮仓”,山东积极拓展耕海牧渔空间和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,累计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2家。一批产量大、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养殖装备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科技创新也是山东海洋经济的一大亮点。比如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,攻克了海藻酸钠纯度提升的技术难题,实现了国产化替代。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,也为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说了这么多,你觉得这样的智慧渔业养殖工船会带来哪些改变呢?是带来更多优质海鲜,还是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?或者两者都有?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分享你的看法!
最后,让我们大家一起期待“鲁即渔养60617”在未来的表现吧!它不仅是一艘船,更是一个新时代的象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